購屋參考手冊(一)
壹、前言《理想的家》
房子是全家人生活的主軸;是安全的屏障;更是成就的展現,所以購屋乃人生大事,一定要有充份的準備與認識,方能找到一處最符合自己與家人的理想住宅。爰此特別提供相關資訊俾便您購屋時之參考,期望藉此讓您更暸解房地產,並因此擁有理想的家園。
《最理想的家園需要擁有下列條件》
◎ 地段要好:要有高級地段的尊貴感覺。
◎ 交通要便利:最好捷運就在附近。
◎ 學區要好:明星學校在100公尺 以內。
◎ 生活便利性要佳:市場.銀行.郵局.商店街,統統都要有,但是最好不要在樓下。
◎ 環境要優美:前有水、後有山、公園就在樓下。
◎ 規劃要理想:要有社區公園.健身房.游泳池.三溫暖……,但公設比不要超過20%,而且管理費 一坪 不超過60元。
◎ 價格要便宜:最好比照一般廉價住宅的價位。
是的,您一定覺得以上純屬虛構、談何容易,的確,要〝俗擱大碗〞真的不太可能,所以〝理想〞與〝實際〞總是會有一段距離。不過,不要灰心,雖然沒有辦法十全十美,但只要參考本手冊仔細思考、用心尋找依然可以找到符合自己的理想家園。
貳、認識住宅大樓基本型態:一般常見大樓基本型態分析
型 態 |
臨 路 ﹝主要道路….大馬路﹞ |
巷 內 ﹝次要道路…..小巷道﹞ |
||
開放型住宅
﹝電梯出來便直接與大馬路連接﹞
|
中庭封閉式住宅
﹝電梯出來須經過中庭統一出入口再與道路連接﹞ |
開放型住宅
﹝電梯出來便直接與大馬路連接﹞
|
中庭封閉式住宅
﹝電梯出來須經過中庭統一出入口再與道路連接﹞ |
|
密 度 |
擁擠 |
略擠 |
擁擠 |
寬廣 |
棟 距 |
狹小 |
略小 |
狹小 |
較大 |
視 野 |
較大 |
略大 |
較小 |
較大 |
使用區分 |
住商辦混合 |
住商辦混合 |
多以住宅為主 |
純住宅 |
安全管理 |
出入複雜 管理不易 |
出入複雜 管理不易 |
出入單純 但管理不易 |
出入單純 容易管理 |
生活機能 |
方便 |
方便 |
方便 |
略不方便 |
噪 音 |
吵雜 |
吵雜 |
略吵 |
無 |
落 塵 |
很高 |
很高 |
略低 |
很低 |
活動空間 |
無 |
很少或無 |
無 |
中庭花園 |
折 舊 率 |
較大 |
尚可 |
略大 |
小 |
轉賣機率 |
低 |
尚可 |
低 |
高 |
參、認識環境
環境可以說是所有購屋者在考量各項因素中最受重視的一項,因為環境是決定房價最主要的關鍵,也是多項因素中唯一一項是個人無法改變的,如建材好壞、格局好壞等,只要您喜歡您隨時可以改變,然而環境可不是一個或一群人說改就可以改變的,而且環境也關係到生活品質,因此慎選符合自己理想的生活環境是必要的。
例如:同樣的一棟建築物;放在萬華的華西街和放在大安區的仁愛路上,房價相差就以倍數計算了,生活環境與方式當然也不一樣,這就是環境的關係了。
孟母之所以三遷,就是為了環境,因為環境會影響人的生活,會改變人的一生,『擁擠的空間,培養不出開闊的胸襟;狹小的視野,造就不出高瞻的遠見』,所謂地靈人傑便是最簡潔有力的註解。
《物以類聚》其實也說明了這個真理:《喜歡繁華塵囂的人不會選擇山林住宅,相反的大自然的愛好者不會喜歡都會紅塵》,選擇環境其實等於選擇鄰居、選擇未來的生活。
◎認識現在的環境很簡單,只要在附近多繞二遍,稍微觀察一下便可知道環境好壞。
◎ 認識未來的發展及環境的改變就得參考都市計劃圖,加上一點點的想像力,未來的藍圖隱約可以浮現。
肆、認識規劃
規劃大致分為:整體規劃與內部規劃
※整體規劃概指社區總體配置與設施規劃
如建築外觀、視野景觀、出入動線、庭園造景、游泳池、健身房、三溫暖……等屬於公共使用的空間與設施而言,公共空間需一定要重視功能、使用目的、維護管理、費用負擔等,如游泳池水質的潔淨、安全的管理、設備的維護、費用的負擔以及夏天使用冬天不使用時如何處理等等,據了解早期多數設有多項公共設施的社區,有許多便因為維護管理及費用負擔等問題而使設施閒置。故若參觀此類社區應詳加了解其管理辦法。
※內部規劃則指室內空間尺寸與機能而言
一般住家的客、餐、廚、衛、臥、陽台等基本功能,大致上應該都不會有問題,大部分重點是在空間尺寸大小,有些房屋一眼看去甚麼都有,但是尺寸出問題,因此建議您看房子不只是用眼睛看也要用數字算,因為眼睛會有錯覺,數字決不會有錯誤的,一般的家具都有大約的尺寸﹝只要從您現在家裡的家具丈量一下即可﹞,稍微計算便可知道是否合適,﹝盡量避免用坪數來衡量,因為同樣3坪 的房間,長寬的尺寸不一樣,內部家具擺設就完全不同了﹞。
伍、認識價格
價格,可以說是所有消費者最重視的一環,尤其房屋買賣, 一坪 差5仟、1萬,一戶房子就相差好幾十萬,難怪消費者會斤斤計較,不過,價格畢竟是成本的反應,一般而言,生意人可以多賣一萬,絕對不會便宜一萬,尤其對建商來說一戶差幾十萬,一個工地就差好幾千萬,甚至上億,做生意不是做善事,將本求利是應該的、合理的,所以價格的訂定一定有其道理存在。在此,特別列舉幾種現象作為您分析價格高低的參考:
現象一、虛坪多(公設比高)
當公設比高的時候,也就是室內面積相對減少,因此細算一下說不定就反而貴了!
例:同樣40坪 的房子A工地……賣400萬….公設比25% B工地……賣410萬….公設比17%光看房價A工地比B工地便宜10萬,但如果仔細計算:
A工地
40坪×25%〈公設比〉= 10坪 (公設面積) 40坪- 10坪 = 30坪 (室內面積)
如果只以室內面積計算單價時:400萬÷30坪=13.33萬/坪
B工地
40坪×17%〈公設比〉= 6.8坪 (公設面積) 40坪- 6.8坪 = 33.2坪 (室內面積)
如果只以室內面積計算單價:410萬÷33.2坪=12.35萬/坪
結果反而是B工地便宜1萬/坪,相差甚大。
處理方式:
◎ 確認公設的比例 (應包括大、小公設.即全部的公設)公設比率的計算方式:公設面積÷房屋面積×100%=公設比,大公﹝指供全部社區共同使用的空間﹞一般是包括:地下室受電室、水箱、機械室‧‧‧等。小公﹝指僅供社區內某些人使用的空間﹞一般是包括:當層的樓電梯間﹝就是您購買的那一層﹞等。
大小公設的分別有時候會因為社區規劃的不同而不同,如整個社區只蓋一大棟﹝全部的樓電梯都在同一個出入口﹞或同一個社區分別有好幾棟,並且各有各的出入口,這時候小公便是各棟樓電梯個別計算◎避免以多報少(要求審閱合約書是否有明確記載全部公設項目及面積)
現象二、含車位一起出售(也會誤以為便宜)
甲工地-----房屋含車位面積一併出售,每坪售價11萬。
乙工地-----則是房屋與車位分開出售,房屋售價每坪12萬,車位每部50萬。
乍看甲工地比乙工地便宜1萬/坪,但若細算
甲工地:含車位50坪 ﹝房屋40坪+車位10坪 ﹞×11萬=550萬(房屋+車位)
房、車分離計價:550萬-50萬(假如車價與乙工地一樣)=500萬(房價)
500萬÷40坪 ﹝50坪 ─車位10坪 ﹞=12.5萬(甲工地的實際單價)
實際上比乙工地還貴0.5萬元/坪。
處理方式:◎先確實了解車位坪數之後,將房價與車位價分開計算便可得知
◎有些工地會少報車位坪數,這時候公設面積就可能會增加,請仔細計算公設比例。
現象三、外露柱與內包柱
一般柱子大約80公分 ×80公分 左右﹝大約0.2坪 ﹞,如果您的房子是內包柱,一般約有4~6根也就是說比外露柱少使用了0.8坪 ~1.2坪 左右。如果您是精打細算型的客戶,也可以把柱子列入計算。
現象四、二次施工
所謂二次施工其實就是違規使用的代名詞,最常見的就是把陽台改成室內使用,這種先天失調後天補強的作法,有待商確,姑且不論合法性,諸如施工費用、天花板可能跨樑、施工處容易滲漏水、還有工作陽台﹝後陽台﹞可能會很小等等都會有些困擾。
由上述四個例子,可以看出房價的高或低,不是單問 一坪 賣多少錢,就可以知道誰比較便宜或誰比較貴,因此只有深入了解方可真正的撿到便宜,要不然可能買到表面便宜,實際上卻貴了,而仍然不知,更何況決定房價的因素很多,千萬不要只看數字,而忽略了產品、環境………等因素。
◎在此,仍然要提醒您,一分錢一分貨是亙古不變的道理,房子一住就是三、五十年,如果貴二、三十萬,換算一年不過多了幾千元,一天也才多幾塊錢,如果房子確實比較好,其實貴一點是值得的。因此價格絕對不是您選購房子時唯一的條件,應該還有很多值得您重視思考的。我們將在後段的﹝認識自己的需求﹞裏,告訴您如何選購符合自己的好房子。
陸、認識公司
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最難瞭解的是建設公司的信譽與特質,其實只要費點心就不難了,至於公司規模大小、氣派與否,這些表象看看就好,並不代表任何意義。“甚麼人玩甚麼鳥”,雖然是一句俗話,不過仍然有它深層含意,您只要去參觀這家公司過去完成的業績,大致上就八九不離十的認識這家公司在規劃、用材、施工的水準了,再加上請教二、三位住戶,建設公司的售後服務如何?﹝這點最重要﹞便可知悉是否是負責的好公司,一家公司會在錢賺到手之後,仍然重視服務,應該就是非常值得信賴的公司了,這遠比建材用的再好,規劃的再好,但是卻沒有受售後服務要強得太多了!